热点推荐:
您现在的位置: 养生知识堂 >> 疾病防治 >> 正文

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

来源: 疾病防治 

经典佛教定义我们所谓的“具有生命的人”,实际是精神和物质的暂时聚合体,而构成精神和物质也是变化无常和没有绝对主宰的,这就构成佛教在真理意义上的无我。

而佛教讨论人类不了知这一无常,特别是不了知身体、精神及世界是无我注一、无主宰的自然规律是。因此执着身体、精神、世界是我、我所有为快乐幸福。当我们因为我得到了承认或者我得到了某些事物而快乐。这样一旦必然变化的无常身心和世界变化而无法主宰时,也就是因为我被否认或我失去了某些认为是自我的事物而悲伤、烦恼等等。因此佛教教导只有洞察这一无我的自然规律,才能放下自我的执着而解脱。当然这需要有精神上的训练实践——止禅和内观禅注一。

而至于一般的生命的反复出生和成长的动力,就来自于“我执”,由于“我执”产生欲望,一般个体为了满足其自我的欲望,而反复在世间中作为,以求得快乐或回避痛苦。这样生命的轮回才得以延续。快乐和痛苦也因此同时得以继续。

正是长时间在执着力量的引导下,心灵的压力逐渐积累,当达到某一零界值时,由于人体神经的局限性,将会被这种心灵压力所扭曲.导致特殊的病变, 比如焦虑症 抑郁症.

贪、嗔、痴是我们造业的恶因,并不是和心理疾病有直接的关系.佛教强调静,就是为了明了知性。WWw.265HEAltH.cOm你安定了,真正的静了,就能明了一切,就是“不知而知”了,就把生命的大问题通了,就生出智慧了,这个智慧是人类归宿的大智慧。如果你不能静,被物质役使,就要消耗心力。没有知性,全部是胡思乱想、妄想,升起无数无明,那就会很痛苦,烦乱、抑郁、分裂。

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。但是不要去压制,如果我们有一个念头,就像看着小孩子,远远的看着它,跟着它,直到它安静下来,直到妄想消尽,直到我们的心能够涵盖这个世界,一切的一切,这就是佛教追求的“契入虚空,圆成法界,遂成种智”。所以,当我们的心足够大时,光明将消尽黑暗,安乐将破除抑郁。在物质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,先去关照你的心吧。


From:https://www.85505.com/Article/jbfz/201401/18242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推荐文章
    Copyright © 2018-2016 健康养生知识堂 - Health  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