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推荐:
您现在的位置: 养生知识堂 >> 疾病防治 >> 正文

尿毒症饮食注意事项

来源: 疾病防治 

尿毒症期蛋白质在体内分解代谢、能产生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,因此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,一般蛋白质每日不宜超过每公斤体重0.5克,多选用高生物价的优质蛋白质,如鸡蛋牛奶、少量瘦肉等。多吃薯类,少吃含植物蛋白高的米饭、面食。不宜食黄豆及其制品,这样可减少尿素氮、肌酐的产生,减轻肾功能负担,缓解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。尿量减少时不宜食用含钾较高的食物,如海带、蘑菇、扁豆、香蕉、橘子、菠菜等。这是因为尿量减少体内钾离子不易排出体外,使血钾增高,当血钾增高时可造成心脏骤停,同时少吃高磷食物,多吃含钙、铁丰富的食物,以防止脱钙,改善贫血状态。

一、尿毒症饮食与治疗相配合,一直是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的问题,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指导,但很多尿毒症患者对尿毒症饮食始终是一片空白, 也往往因为饮食不当,导致尿毒症患者治疗不佳。尿毒症又名慢性肾功能不全,临床上按肾功能不全的程度分为:肾功能不全代偿期,氮质血症期,尿毒症期。

二、尿毒症饮食最早和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消化道,表现为厌食、腹部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舌炎、口腔炎、消化道出血等等。尿毒症本身就容易出现饮食不正常,因此,尿毒症饮食合理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。在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的患者主要应以低蛋白饮食为主,且蛋白质要以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为主,如牛奶、蛋类、鱼、瘦肉等。wwW.265hEALTH.coM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20克。这样既保证了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的供应,又可使机体在低蛋白供应的情况下利用非蛋白氮合成非必需氨基酸,从而降低氮质血症。

三、食物要易于消化和含有充足的维生素,特别是维生素 B、 C、 D。要避免粗糙食物对消化道的机械性损伤而导致消化道出血。氮质血症期胃口尚好的患者,热量不应少于每公斤体重35卡,但到尿毒症期只能视患者的胃口而定。如果患者尿量不少,水肿不明显,一般不要限制饮水量。

四、尿毒症患者容易发生脱水和低钠血症,特别是长期食欲不振,呕吐和腹泻的患者更是如此。一旦发生,要及时补充。但要注意尿毒症患者对水、钠耐受差的特点,补充不能过量,以免引起高钠血症或水中毒。

尿毒症患者的血钾一般偏低,使用利尿剂以后极易发生低血钾症,这时可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氯化钾。尿毒症患者血钙常常偏低,可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,如鱼、虾、肉骨头汤等。

尿毒症是肾脏组织几乎全部纤维化,导致肾脏功能丧失的结果。肾脏纤维化是在肾脏损伤早期启动的,所以凡是肾脏疾病都要引起高度重视,及时规范治疗,防止尿毒症危重症的发生。肾脏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生理改变,是肾脏的功能由健康到损伤,再到损坏,直至功能丧失的渐进过程。患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是肾病,随着肾病患者肾功能的衰竭,患者的体力也会随着衰退,所有肾病最终都会演变成尿毒症,“肾为先天之本”,肾脏活动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。“腰为肾之腑”,肾脏由于衰老或病变而导致体虚、腰膝酸软、神经衰弱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症。因此,肾病患者除用药治疗外,更应该注重饮食调理:

1、低盐饮食:慢性肾炎多数是由急性肾炎引起。当临床症状出现血尿、蛋白尿、浮肿、高血压时,饮食中应忌多食盐。因盐吃多了,钠就要增多,使人体组织中电解质浓度增高,而钠浓度增高时,则是形成水肿的重要原因。钠可滞留水分,因此,肾病患者必须忌盐。有水肿且尿量少时,除服药外,可选择一些具有利水适用的食物。如冬瓜主治小腹水胀,利小便、止渴。冬瓜皮煎汤代茶利水消肿作用更好。丝瓜有凉血解毒、利尿消肿的功用。

2、进食鲜鱼及大豆类制品,以补充蛋白质的不足:肾病患者不断从尿中流失蛋白质,因而必须从食物中补充。一般血浆蛋白低于正常的可增加鱼、蛋等高蛋白食物。但当血中非蛋白氮增高时,则须选食低蛋白食物。如喝一些鱼汤,因鱼的蛋白质70%在肉中。食用鱼汤不仅能补充营养,且可利水消肿。当需要补充蛋白质时,可选用鲜鲤鱼煮汤。因鲤鱼有“下水气,利小便”的功用,且富含蛋白质、钙、磷及维生素A、B等。另外,可吃些富含蛋白质的豆腐、豆浆等豆类制品。

3、民间验方冬虫夏草炖乌龟:冬虫夏草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无素,如锌、铬、锰等,又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,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,具有具有补腰肾、降肝火、治疗腰腿痛的功效。配方:选用质地优良的福临门冬虫夏草3克,川芎5克,淫霍10克,肉苁蓉12克,土伏苓15克,草龟1只约300克。做法:把全部用料洗净放入锅内,放适量清水,文火煮3小时,调味即可。功效:本方具有良好的补肾、活血作用,连续服用10天可取得显著的疗效。


From:https://www.85505.com/Article/jbfz/201401/18863.html
    推荐文章
    Copyright © 2018-2016 健康养生知识堂 - Health  All rights reserved.